往新農村前進的一小步─記今年聨禾米計畫之點滴

By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

往新農村前進的一小步─記今年聨禾米計畫之點滴

2012.11.8

關於新農村,我們的想像是擁有豐富生態&人與大自然共好,相信有越來越多的人一起走在這條路上!

今年參加聯禾米計畫的農夫,每個人原本就有希望透過友善耕作,來達到對環境友善的目的。只是,每位農夫的狀況都不一樣,有的人第一次從慣行轉作為無毒耕作,有人則是生平第一次當農夫、第一次學習如何賣自己的米。我們希望瞭解每個人經過這四個多月參與之後的想法,以及對此計畫的建議、期許。

◎圖片左至右:黃枝成、劉舜傑、賴漢輝 圖片來源:楊文全

【賴漢輝】

我是內城當地人,也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小孩。從小,就是在田裡玩耍、爸爸種田時偶爾幫忙,等到自己真的當一位農夫時,才真正知道身為農夫的辛苦!第一次種田,遇到病蟲害的問題,因為我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所以父親的慣行農法那一套我不會用,除了定期的除草、手撿福壽螺外,剩下的病蟲害基本上我就是順其自然,老天爺要給我收成多少,那就收成多少;至於賣米,有人要買我就賣,賣不出去就自己吃、或是送朋友。

當初,因為知道黃枝成大哥曾有轉作有機耕作的念頭,所以邀請他加入這個行列,看到他今年不僅和年輕一代的農夫互動良好,還自創品牌,開始銷售自我品牌的米,發現他現在已經跑得比我還前面,覺得非常的開心,也希望未來內城有更多農夫加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曾儷娟】

很感謝日和教育基金會的陳董事長,因為他的發心促成這個計畫,讓我們農夫只需要專心生產稻米,不需要擔心銷售端的問題。藉由聯禾米計畫過程中的開會、舉辦農事體驗活動,讓我多認識了三位年輕一代的農夫,也有機會和社區的黃枝成更熟識。希望未來有更多消費者開始支持友善耕作的米,讓內城友善耕作的田越來越多!

【黃枝成】
今年的計畫,也讓我兒子開始幫我架設『蓮成農特產品』部落格,嚐試在網路上行銷蓮成米、有機認證的芋頭等等農產品,希望能開創出屬於我的銷售管道、創造農業獲利的空間,讓兒子也願意回到內城當名農夫。

透過賴漢輝的介紹,讓我加入了聯禾米計畫。當初加入這項計畫,家人的態度是很支持的,至於是否能轉型成功,只有做了才知道。一期稻作結束,除了交給基金會,我自己留了200斤的米,自創「蓮成米」品牌,開始在橫山頭休閒農業展售會、內城的民宿開始賣米,目前銷售狀況不錯,也接到不少消費者來電想要買米,只是因為今年種的面積有限,因此後來消費者想買米已經銷售一空,明年我會擴大友善耕作面積為一甲二分。

【李婉甄】

讓慣行農夫看到友善耕作的可能性,是我開始農作以來,一直有意識想做的,2011年在內城的耕作與日和基金會相遇認識,我們對於友善耕作的推廣想法是一致的,日和作為環境教育基金會,發起了「企業協助社區農業」,我們在此做了結合。實際的作法是以稻作為基礎,開始推動「內城聯禾米」計畫。

搭著聯禾米計畫,認識黃枝成大哥,他說:『去年我每天都去觀察你的田,發現你沒噴藥稻子也長的很不錯,這樣的方式應該是可行的。』這讓我非常開心。當然沒有此計畫黃大哥要跨出改變的第一步是困難的,讓銷售不是最大的負擔,這樣的慣行農夫從生產到銷售都有信心的情況下,改變的速度就快了起來。

同時友善耕作不可能只放在耕作上,而不去影響週遭環境同步改變,在內城田區附近有座養殖場,它所排放的水總是綠綠的,感官上讓人頗為心驚,我與友人便去拜訪業者,經面對面交流後,是養殖的專業我們不熟悉,他們其實是無毒養殖非常珍貴,但在水源排放上沒有考慮到優氧化的問題,經討論後業者同意進行水質改善,彼此會找資源更進一步著手討論如何能用有效方式去進行,讓社區關係更加融合。

我希望從水質、土壤、社區空間,ㄧ步步地和當地居民發展彼此對話的可能,進而讓整體環境變得更好。也希望未來更多農地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漸漸擴大影響範圍,讓環境慢慢回復到以往生態豐富的面貌。

【劉舜傑】

聨禾米這個計畫,幫助我這個新手農夫減輕銷售的壓力,讓我今年能有一個比較放心的嘗試空間進到農業生產領域來學習與摸索。

這個計畫,對我而言最難能可貴的是可以透過計畫的合作認識當地的農夫,我這樣一個對農村一竅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要打入當地的人際關係網絡有著一定的難度。因著每次計畫執行的開會討論,我有機會和當地農夫漢輝與黃枝成大哥認識,尤其是黃枝成大哥,每次在田間相遇,他總是開懷熱心的打招呼,而不管是農事上的問題,或者內城當地的發展歷史等等,黃大哥都很熱心的分享與回答。將近六十歲的黃大哥說著他從小到大內城風貌的變化,以及後來他一邊做泥水師傅一邊利用上班前後來從事農務(可以想像其中的辛苦),及至最近這一兩年,他想要放下泥水師傅工作,專注的來發展無毒和生態友善的耕作方法。他讓我對農村的社會變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想像,而看見黃大哥身上努力的想要在農業上繼續創新與發展,感動著我,我被刺激著認識與思索:我這樣一個還有一點體力的中生代,可以為農村和農業貢獻出什麼呢?

明年,我將繼續和另外一群朋友在新北市三芝耕種,繼續朝著想要和身心障礙朋友一起務農的夢想前進,而在宜蘭的這些摸索與學習,都將變成我的養分,感恩這一路上的相遇。

@圖片中最左邊為曾儷娟、機車後方為李婉甄,機車前方為徐苑斐。圖片來源:楊文全攝

【徐苑斐】

參加聯禾米計畫,是協助我能踏入農耕與農村的第一步。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是,聯禾米計畫不僅是米的推廣,更重要的是,藉由計畫開展,人能開始集結在一起。轉型的老農夫、希望能重新再次農作的中生代在地人、對友善耕作有興趣的新進青年農夫、富有企業責任使命的基金會夥伴,這些多麼不同的人竟然能聚在一起,碰撞出新火花,我們一起討論、策辦活動、學習在體驗活動中與消費者接觸,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期許未來有更多人的參與,繼續生生運轉不息。

奠基於參加聯禾米計畫的基礎上,開始留了1500斤的米嘗試學習賣米。其中結合自己的趣味,從傳統鑄字廠尋找鉛字,自行活版印刷,或是拿鉛字去傳統老印社協助印刷,『阿肥的米』的標籤玩出很多版本,過程中很有趣。而學習如何賣米的過程,也開始影響了我的家人。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友善耕作的想法,由於我的參與,我的爸媽成了我的超級推銷員,和朋友聚會時,會送我的米、夾放友善耕作的解說單,向親朋好友推廣,也促使爸媽好友們繼續買米,餽贈與更多的朋友,好像小小老鼠會一樣。很謝謝父母的支持。

今年,第一次當全職農夫,有人會問,到底收入能不能支付生活,而實際走過一遭後,的確靠較小規模的種田要養活自己會是很挑戰的。而我明年還會繼續種田,也將開始嘗試各種可能,不論是種植其他作物等、結合自己手作興趣與友善耕作的米,來繼續擴大友善耕作的理念。

About the author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 administrator

友善農作推廣,友善廚房運作,食農教育推行,友善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