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年返鄉務農的熱門話題─來自小農熊國筌的心聲

By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

關於青年返鄉務農的熱門話題─來自小農熊國筌的心聲

作者:熊國筌 2012.12.12

熊國筌,是位三十歲左右的農夫。他本身為文化大學園藝系畢業,當初認為宜蘭適合種植蔬菜,加上女朋友就是宜蘭人的緣故,三年前來在宜蘭落腳,經營久豐有機農場。平日除了在加入組織當中協助一些事務外,每隔兩周的周六就會到大宅院市集親自販售自己種植的農產品,當然,這一路少不了許多的嚐試與摸索。最近,新聞報導了關於休耕補助、青年返鄉等等議題,剛好在他的部落格看到了他個人對於青年返鄉務農的心得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跟著這次青年返鄉務農的熱門話題,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也是個青年返鄉務農,在農業裡待了三年多,我不想為自己的處境講什麼,我想講的是為何農業留不住年輕人。

農業涉及的領域很廣→分為農林漁牧→農當中又包括雜糧、果樹、蔬菜、花卉、特用作物→我從事的蔬菜栽培又有慣行栽培、無毒栽培(使用化肥不使用農藥)(無統一定義以大多數人認知為主)、有機栽培→有機栽培又分為有驗證沒驗證,更有多種門派→依農場規模又分為小農、大農→有機務農動機又分為純夢想、有夢想又想賺錢、只想賺錢。所以我現在在農業裡的位置是有機驗證的蔬菜栽培小農。接下來我指的農業都是討論蔬菜、果樹的部份,其他部分涉及不深,不予討論。

農業留不住人,最重要的原因沒”錢”途呀,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農業的生產風險很大,尤其是氣候變遷的現在,常有天災,但台灣的主流農業(慣行栽培)的農民,對天災又愛又恨,為什麼?當然和錢有關。今天為何還有農民繼續耕作,因為還能在台灣賭博性的農業賺到錢(技術和良心門檻高)。一個天災來,新聞報導哪裡受災,菜價飆漲,但另一方面沒受災的農民就賺到錢(菜蟲的問題先不討論),簡單明瞭。如果今天風調雨順,農產豐富,演變成菜賤傷農,所以說農民可能會希望有天災但是別在我家。別人沒有的,我有,自然有好價錢,因此技術門檻高,如何在大家都沒有菜的時候我有菜?這是大多農民給自己的課題,怎樣躲颱風(植物工廠、溫室栽培)、怎樣在環境不適合作物生長的狀況下抵抗病蟲害(噴重藥)、怎樣在夏季高溫種菜(去山上),這些都是台灣目前的現況,對環境破壞的程度就自行思考囉。雖然風險大,但是賭到了,可是賺大錢,蘭陽溪的西瓜農、高山的高麗菜農、溫室裡的番茄農…等,可以打聽打聽賺一年可以賠幾年?對於年輕人要如此賭博,需要些資金、技術、運氣、辛苦,再加上大多年輕務農會想朝有機栽培方向,因此留不住年輕人。

為何我都還沒提到有機栽培,沒錯,大家耳熟能想的有機,在台灣農業裡不是主流,可能還快不入流,這是事實。官方統計的有驗證的有機栽培面積佔全台耕地不到1%,世界上有機栽培面積的比例大概3%多。大家想想1%很誇張耶,雖然有成長的空間(世界統計也才3%),但是我想請大家問問有機農夫,敢說自己沒有通路問題的比例多少?政府沒有解決通路問題要推廣有機,我想只是讓更多人平白損失而已,政府對有機農夫的行銷大多以辦市集、開闢更多平台讓大家把產品曝光,就只為了一個大多數人認為負面的通路商,農夫的利益被通路吃光光了,所以最好自己賣,我認為對於大農來講是對的,但對於小農是錯的,好的通路商可以做到保留大多利益在小農身上、卻能分擔小農工作的角色。試想自己賣產品固然是好,但是理貨、行銷、會計、開發新客戶、送貨,雜七雜八的事情讓小農忙得不可開交,小農敢計算其中的成本嗎?所以政府需要做的,不是補貼青年務農,而是去扶植好的通路商。

政府目前的農業政策要輔導農民做大農,大農當然需要請人,不然就是利用機械。已經沒人想務農還要請人,請問人才在哪?有興趣的人可以親自下鄉看看,農工的年紀平均幾歲,有多少外勞?大農、小農對於農業都很重要,儘管雙方擁護者間的辯論還在持續著,但是我覺得既然政府要支持農業,就要兩者都支持,而不是制定越來越多的政策,只為了消滅小農,成就大農。

回歸主題,青年返鄉務農,絕對不是靠補助就可以的,尤其是有機農業,目前的消費客群就只有那麼多,種菜的越多,後果可想而知。市場不先開發,是吸引不了年輕人來生產,這就是真正的問題。

以上是個人淺見,有錯請指正,謝謝。

About the author

財團法人日和教育基金會 administrator

友善農作推廣,友善廚房運作,食農教育推行,友善成果分享。